第70章 微笑(2 / 2)
秦王嬴政的命数已然改变。
三:继承先圣的绝学
他想要看看,这位十岁的孩童,是否会令天下格局因他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!
韩非跟在嬴政身后,忐忑地看着山上,心中担忧着。他师父荀子正与庄子对弈,担心赵书上去会不会引发不测。一想到赵书可能径直揪住荀子的衣领,硬生生拖下山,韩非不禁背脊发凉。
远远望见,赵书先是与荀子并肩,随后庄子和一个小道童也加入其中。韩非松了口气,看起来气氛尚算融洽。
两位长者走近,先行对嬴政行礼:“秦王陛下!”
“两位不必多礼。”嬴政态度谦逊,虚手示意。他们都是博学之子,出自大家族。对嬴政来说,他们既是晚辈又是师长。不过身为君主,他自然坦然接受他们的敬意。
“不知陛下亲临儒家,所为何事?”荀子眼神和蔼,言语平实。他猜测秦王可能是为了招揽儒家支持秦国,但他没想到,亲自前来的是韩非而非李斯。
“儒家的学说深得朕心,如果儒家士子能融入我大秦,我愿意划出一片土地,重建儒家学院,绝不会像鲁国那样,埋没如此人才。”
秦王一番话条理分明,至少让荀子感到满意。秦王,竟是亲自出面邀请儒家入秦的王者!
\"呵呵,此事关系重大,还需我儒家内部商议,秦王旅途劳顿,不妨在此多停留一些时日。\" 荀子的话圆滑而婉转,巧妙地转移了话题。秦王嬴政闻言,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,只是点头应允。
\"韩非,就由你来替秦王陛下安排住宿吧。\" 荀子的目光转向韩非,随即又落在了赵书身上。赵书正站在秦王旁边,注视着荀子,淡然道:\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继往圣之绝学,开万世之太平。\"
---
四人针锋相对,荀子的话语如同雷鸣,震人心魄。片刻后,全场气氛骤然紧张,荀子的眼中闪烁着惊愕,一时之间无法集中思绪。他呆滞地看着赵书,后者只是微笑不语,仿佛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在叩击着人心:\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!继往圣之绝学,开万世之太平!\"
荀子抚额,半晌才回过神来,这是读书人的本分,追求的是继承古圣的绝学,开启万世的太平。庄子凝视着赵书,陷入了沉思。
此时的荀子如狂热信徒,口中念念有词:\"理当如此,理当如此……\"其实赵书只是不想浪费时间,不愿与荀子过多纠缠。他拉起荀子的衣袖,走向秦王,这一举动让秦王和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。
\"荀子,若欲实现万世太平,你该仔细思考,这战国七雄中,谁能真正达成?\"赵书的话语掷地有声。秦王对这四言诗充满了期待,想象着那样的盛世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,多么宏伟的志向!
荀子被拉住,虽然叹息摇头,但他明白:\"这只是理想,我们读书人所求,是天下而非一国。秦王亲临,我深感愧疚,然而万世太平,岂能一家独享?周天子 殷商建立周朝,结局又是如何?\"
赵书反问道,瞬间四周静默无声。尽管年纪尚小,赵书的气势却无比坚定。面对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,他毫无惧色:\"结局就是,强者生存,弱者淘汰!强者恒强,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,始终傲视群雄!\"
\"但秦的气运终有消散之时。\" 庄子加入论战,风势似乎也变得更强。晓梦在一旁听得 。这时,那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大笑出声:\"气运已尽,就让我来延续,天命难违,这话在我这里,不过一派胡言!\"
他决心为秦国续命,为秦王带来永恒。狂风肆虐,庄子望着在风中冷峻坚毅的少年,心绪不禁一荡。\"若连道家的‘盗’,即洞悉天机的本质都不懂,你还修炼什么道呢?\"赵书的最后一句话,犹如重锤直击庄子内心,直指大道与权谋的微妙关系。
以智抢夺生机。
他遨游梦境,窃取诸多幻境中的灵韵,甚至也汲取了鸿蒙鲲鹏的一缕气息。何时,道家竟变得如此 者?
“阴阳家的人都已扎根秦国,你们道家却说什么顺应自然,只是推算出道家兴盛时机未到。但为何不尝试突破?”既然要诱导儒家入秦,现在连庄子都见到了,不妨一并说服。毕竟道家才是正统,难道不及阴阳家吗?赵书心中对道家的消极态度略感遗憾。
作为战国时期就流传千年的大家族,后世反而不如外来的门派宣传得响亮。儒、释、道三教,儒家与道家在战国时代可是并肩竞争的。
“小先生,天色已晚,陛下旅途劳顿,该先歇息了。”韩非实在看不下去两老这般受小孩言语左右,无言以对。即使是儒家荀子和道家庄子,如果这事传开,他们还能有何颜面?
“哼,好好考虑吧。”赵书瞥了他们一眼,深思熟虑的较量,必须拿出实质性的内容来说服他们。儒学院内,长廊亭台错落有致,韩非引领两人走向住宿之处。
沿途不断有学子投来好奇的目光,韩非早已是学院的前辈。学子们见到来人,恭敬行礼。
赵书一路观察学子们的举动,目光犀利。
韩非有些不解,直到无人之地才问道:“小先生为何如此关注我的学弟们?”赵书解释得婉转:“儒学院迁至秦国,必有学子无法前来,我记下他们的面貌,将来有机会再带他们回家。”
话里话外都是明确的意思:他已经记住这些人,若有人不愿随行,也别怪他不留情面,直接带走。韩非无言以对。
送嬴政和赵书进房间后,韩非匆匆离开。
而在山脚下的风中,庄子和荀子默默相对,无奈地叹了口气。“连孩童都能领悟道的本质,我们反而不如。”“连孩童都能理解儒学核心,我们却做不到。”
“唉……”
“那我们是否也应去秦国?”荀子还在犹豫,鲁国,是儒学的根基。
若去秦国,就必须亲手斩断过去的羁绊。
此时的荀子内心纠结,但在赵书那四句诗触动后,
他萌生了前往秦国的决心。
李斯聪明,早早洞察秦国局势,韩非呢?两个顶级人才都支持秦国,他有魄力将儒学院搬至秦国,又有何不可?最重要的是,秦王嬴政亲临邀请。
第五 晓梦入门,疑惑求解
庄子轻轻抚过晓梦的头顶,语重心长地说:“当你修行和心境达到一定境界后,自然就会明白。”晓梦作为道家新秀,此刻与赵书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,连“道为盗”这样的言论也让赵书对她刮目相看,这种理解只有对道家极有见解的人才能说出。
“回去吧。”庄子说完,晓梦也不再多言,默默退下。
深夜时分,小道童悄无声息地溜到赵书的书房门口,儒学院的客房间彼此相邻。晓梦机敏过人,自从来到这里,已记住了所有的路径。此刻,她轻敲赵书的房门,声音更低,生怕惊动他人。门很快从内侧开启,赵书看着这小心翼翼的女孩,不禁笑出声:“进来坐坐如何?”他的面庞亲切,态度并不拒人千里之外。
她鼓起勇气,点点头,跟随赵书进入他的房间。一进门,她就看到了端坐于位的秦国君王,不由倒吸一口冷气。刚想转身逃跑,却被赵书抓住了头顶的发辫。“既然来了,就听我讲个故事再走吧!”赵书说着,顺手关上门,从系统中兑换了一颗糖果,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甜蜜慰藉。
小孩子总是对糖果情有独钟,更何况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,一颗香甜的大白兔奶糖足以让晓梦暂时忘却烦恼。她眨巴着眼睛,眼神中透露出好奇,屋内的景象也终于清晰起来。
她的第一印象是明亮,不是烛火的忽明忽暗,而是一种持续、柔和的暖光。从外面看,一切如常,但置身其中,感觉却截然不同。
晓梦不再拘束,按照赵书的指示,在嬴政身旁坐下。“您是秦王陛下吗?”她用甜美稚嫩的声音问道,惹得嬴政微微一笑。
见嬴政点头,晓梦立刻恳求道:“今晚我来找您的事,能不能请您不要告诉我的师祖?”她压低声音,显得楚楚可怜。
赵书差点被她逗笑,他从系统中激活了静音阵,阻隔了内外的声响。“我们不会泄露的。”说着,他又轻轻拨弄晓梦的发梢。“哥哥给你讲个故事,听完才能回去哦。”
晓梦为了那颗大白兔奶糖,乖乖地点了头。
为了能让小女孩理解,赵书将《西游记》的开头简化:“很久以前,女娲补天时留下了一块石头!”“这块石头掉在山上,有一天,从里面跳出一只猴子!”“石头里怎么会蹦出猴子?”晓梦皱着小脸质疑,“师父说过,龙生龙,凤生凤,猴子也是猴子生的!”赵书没料到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问题,于是严肃地敲了一下醒木说:“这只猴子真的是石头里蹦出来的,因为石头吸收了天地间的灵气和日月精华,所以能出来。”
给小孩子讲故事确实比应对一群挑剔的听众还要累。讲完简化的《西游记》开头,赵书送走意犹未尽的晓梦,她的各种问题还萦绕在他的脑海。嬴政也一路聆听着。
晓梦入梦,摘桃受罚
看着赵书一脸疲惫,晓梦笑眯眯地安慰:“扶苏才三岁,问的问题就让我应接不暇,你处理得比我好太多了。”
赵书摆摆手,“政哥,别提了,那孩子真是烦人。你先回去试试这个简化版的故事,看是否适合孩子们。”古文复杂难懂,对孩子来说毫无吸引力。赵书既然决定给所有姓氏的孩子讲故事,就不能再照搬旧法。其实,这点在他家乡的村里早有察觉。
没有受过教育的姓氏的人,根本不懂那些深奥的文字意味着什么。他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,让孩子们也能听懂。但在玉仓村,所有人都用积分衡量,没有成就的标准,所以赵书对此并不太介意。但现在,他不得不考虑晓梦的悟性——她是道家传承者的庄子亲手养大的。
如果今晚她能入梦,赵书就尝试推广使用白话讲故事,至少让普通人能听明白。此刻,晓梦心满意足地抱着糖果回到房间,把糖果藏在枕头下,迷迷糊糊地睡着了。
耳边传来小猴子的叫声吵醒了她,她睁开眼睛,正好看到对面悬崖上一块七彩的石头突然裂开,从中走出一只小猴子。“真的出来了!”晓梦惊讶地看着小猴子向猴群奔来。她跟着小猴子们跳过瀑布,进入花果山水帘洞。瀑布外面是一大片成熟的桃子,红艳艳的,诱人极了。晓梦看着小猴子轻盈地爬树摘桃,也试着跟着做。